查看原文
其他

整个王朝没有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昏君,为何最终却走向末路? | 新书福利

广西师大出版社 雅书品iRead 2022-07-28


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也是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乾隆在康雍乾盛世中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一方面,他把盛世局面推至顶峰;另一方面,盛世的背后潜藏着衰落的迹象,亡国危机难以扭转。乾隆后期,吏治败坏,士习积弊,天下进入了多事之秋。


可以说整个清朝没有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昏君,却无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最终走向穷途末路。背后原因究竟是什么?我们先来看看清朝最后七位皇帝群像:


乾隆:聪颖机敏,气度不凡,自恋狂,好大喜功,在位六十年,当太上皇三年,自称“十全老人”。


嘉庆:忠厚老实,循规蹈矩,被称为守成天子。面对乾隆留下的烂摊子有心无力,口头禅:“真没法”“怎么好”“怎么了”“了不得”。


道光:既不英武,也不昏庸,勤俭持家,勤政图治。最大的特点就是抠,抠到极致,在中国历代皇帝中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咸丰:“四无”皇帝,无远见、无才能、无胆识、无作为。也是“苦命皇帝”,身体虚弱,在位期间经历了“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最终导致他破罐破摔,纵情声色,终至三十来岁就忧郁成疾,撒手人寰。


同治:短命天子,六岁登基,十八岁亲政,十九岁驾崩。终其一生,同治帝困于后宫,年少无知,一副弱骨,志短才薄。


光绪:表面上唯唯诺诺,软弱无能,恰似一个提线木偶。然而这只是在强势的慈禧的高压下的表现。他并非真正的软弱无能,而是在卧薪尝胆,蓄势待发。然而最终也没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比慈禧早一天去世了。


溥仪:末代皇帝,被历史洪流裹挟,三次登基、三次退位、三次逃亡。他的非凡经历和传奇命运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一个个帝王的身后,总有着难为人知的细节、伏笔。《帝国斜阳:大清王朝的衰落曲线》一书从乾隆帝、嘉庆帝、道光帝、咸丰帝、同治帝、光绪帝、宣统帝等七个帝王入手,审视他们的背面或侧面,包括从他们的治国理政、起居生活,以及所处时代的大事件等片段入手,发掘被忽略的死角或盲点,从中找寻某些不寻常的时刻,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拥有众多勤勉帝王的王朝为何灭亡。



01.

皇帝是清朝的一大政治要素,

但却一代不如一代?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传十二帝,享国296年,完整地演绎了盛衰更迭的历史循环。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是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同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康雍乾盛世虽然呈现盛世之景,但“华丽的旗袍里面爬满了虱子”。


皇帝是清朝的一大政治要素,在清朝的政治中占据重要地位。清朝历史的每一个悲剧,都是由皇帝来承担的,悲剧的背后往往是皇帝痛苦而无奈的选择。这种严密的君主专制的组织就像一套复杂的机关,须得君主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方能运用如意;若遇着一个庸主,必使机关失去它的重心。乾隆帝是能运用这种机关的人,所以乾隆时代的政治,可称为名实相副的君主专制政治,自嘉庆帝以后“一蟹不如一蟹”,加以外力渐次侵入,于是这种严密的君主专制政治组织,渐有“捉襟见肘”之势。乾隆帝之后的清朝皇帝,或失意,或落魄,或身败,或名裂,越来越平庸。及至清末,子嗣越来越少,同治帝、光绪帝、宣统帝更是直接绝了子嗣。


一个朝代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基本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铁律。想当初,开国皇帝是何等雄才大略,创业有声有色,秦皇、汉祖、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哪一个不是闪耀的人物?江山社稷往往都是打拼出来的,需要刚强有力的领导人来驾驭,而其败亡往往是败在柔弱者手中。也因此,封建王朝更迭不断,才有了他人染指的机会,皇帝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


清朝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倾覆,宣告了帝制的终结,以及与皇帝的永别。自此以后,传统王朝的循环更替戛然而止,帝王成了历史的记忆。即便有人复辟,也终是黄粱美梦,虚幻一场。


02.

清朝败亡,主要源于人治积弊


清朝皇帝中,鲜有纨绔之徒和失德之人。清朝实施秘密建储,众皇子在年幼时便是皇帝候选人,因此都奋发向上,接受充分的教育。柏杨曾在《中国人史纲》中评论道:“清王朝寿命二百九十六年,共有十二个皇帝,十二个皇帝中,将近三分之二的皇帝都很能干,了解并努力完成他们的责任,三分之一的也都属中等才智,像明王朝那样一连串草包恶棍型的君主,清王朝一个也没有。中国还没有一个王朝,包括周王朝、西汉王朝、东汉王朝、唐王朝在内,出现过这么多具有很强能力,而又肯辛勤工作的帝王。”


清朝败亡,主要源于人治积弊。治理如此庞大的帝国,不依靠公正周密的法律,而依靠僵化守旧的道德,当然无法应对严峻复杂的挑战。有时,天才与白痴之间只有一步之遥,将一国系于皇帝一人,危如累卵。皇帝也是人而并非神,即使他的命令被称为“圣旨”,也并不是他的所作所为就真正高于常人。皇帝的权力和尊严,是高于一切的神秘力量所赋予的,是超越理智范畴、带有宗教色彩的,并不天然具有真理性或科学性。封建君主高度集权,以人治代替法治,权力沦为私欲的工具,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清朝战胜了敌人,却败给了自己。晚清,宫闱深处的最高统治者们,始终自视甚高,自我感觉良好,自认天下太平。事实是,清朝内部累积的种种矛盾,随时都可能酿成颠覆性的灾难。对于清朝衰败的事实,就像墨菲定律所表述的那样,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总会发生,所有可能恶化的事情全在同一时间发生了。当你对这个世界放松警惕时,就是你走向下坡路的开始,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把你从胜利的巅峰推向失败的深渊。于是,清朝的败亡终究未能避免。


03.

一个个帝王的身后,

总有着难为人知的细节、伏笔


通常,皇帝都有专属于自己的年号。年号用于纪年,通常也是重大历史变革的标志。据统计,自汉武帝首次使用年号之后,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八百多个年号,历代帝王无不以年号彰显其“受命于天”,宣示其治国理念及美好愿望。


一个个年号的背后,一个个帝王的身后,总有其背面、侧面,总有着难为人知的细节、伏笔。本书从背面或侧面审视清朝帝王,发掘被忽略的死角或盲点,从中找寻不寻常的某些时刻,它们宛若灯塔一般照亮历史的瞬间。从乾隆帝、嘉庆帝、道光帝、咸丰帝、同治帝、光绪帝、宣统帝等七个帝王入手,以他们治国理政、起居生活等的片段为主线,借此发掘他们的不如人意的主要事迹,以及所处时代的大事件。


帝王身为九五之尊,或高尚、勇敢,或庸俗、懦弱,又或者是二者的结合,演绎出千般面孔,令人眼花缭乱。更多时候,皇帝称孤道寡,言必称“朕”,他的精神境界如何,实非常人所能揣度。但历史是如此丰富多彩,以至于只要在史海中遨游,就可以体味到别有的逸致。中国最后的七个皇帝,在时间和空间上离人们最近,讲述他们的故事能够让人有更多代入感,更容易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帝国斜阳:大清王朝的衰落曲线》一书对乾隆及以下几位皇帝的理政得失及个人命运进行了提炼,如“乾隆帝的乐与哀”“嘉庆帝的困与变”“道光帝的庸与俭”等,通过清朝最后七个皇帝的教训思考一个拥有众多勤勉帝王的王朝为何必然灭亡,探讨制度之弊及其启示。


 推 荐 图 书 

作者: 郭立场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1-3


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也是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乾隆在康雍乾盛世中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一方面,他把盛世局面推至顶峰;另一方面,盛世的背后潜藏着衰落的迹象,亡国危机难以扭转。乾隆后期,吏治败坏,士习积弊,天下进入了多事之秋。


本书对乾隆及以下几位皇帝的理政得失及个人命运进行了提炼,如“乾隆帝的乐与哀”“嘉庆帝的困与变”“道光帝的庸与俭”等,思考一个拥有众多勤勉帝王的王朝为何必然灭亡,探讨制度之弊及其启示。


今日福利活动


即日起

在公众号对话框

发送你想读本书的理由

即可参与抽奖

获得图书

名额三位

开奖时间,4月23日12:00点





— end —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合作请联系微信号:yujiang579




点击阅读原文

即可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